苏州的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地域性流派,因为有“名医多、古籍多、温病学派的发祥地”这些美誉而名闻天下,世称“吴中医学甲天下”。吴门医派是元末明初戴恩恭来吴行医后开始形成发展起来的。因为他是一个综合各家名医经验的杰出人物,所以在苏州中医学界声望较高,以后,由吴中“本土化”医家王仲光等的推动,数百年来出了不少名医,多有杰出之辈。“有闻名邦国者;有饮誉乡里者;有创造发明著书立说而成为一代宗师者;有精于脉理、善诊妙治留芳千百医案者;有广注阐解经典者;有专论克治时病者;有精通诸科者;有独善一枝者。总观诸贤,不唯医道高超,且皆医德隆厚”。以后,遂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,且具影响的吴门医派。


       吴门医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与苏州温病学派的兴起密切相关。在温病学说形成之前,一般医家都遵从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六经传变的论证方法,进行辨证论治。吴中地区地处东南卑湿之地,是瘟疫、温病的屡发地区,因为温病的病因、发病、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,故运用治伤寒的方法来治疗瘟疫、温病疗效不佳。因而以吴有性、叶天士、薛生白、缪遵义等一批吴中名医,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,创立戾气学说与温病学说,叶天士的《温热论》揭示了不同于《伤寒论》的"卫、气、营、血"辨证纲领。温病学派重视基础理论,善于吸取众长,敢于发明创新,处方用药注重实效,具有"轻、清、灵、巧"的特色。从此,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,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。并于相当长的时期内,在抗感染治疗学方面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。


      吴地不但名医众多,中药材也有许多特色。


      南北朝时,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中记载:“蜈蚣,生江南大吴,赤头足者良。”后世遂有“舍苏蚣,均不可用”之说。


      唐朝诗人王维有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之咏,其中提到的茱萸,也是一味有温中止痛特殊疗效的中药,中医用之可以治疗厥阴头痛,阳明呕逆,少阴下利,一药治多病,说明一味茱萸非比寻常。《中国药物大词典》称“本品南北皆可,入药以吴地为佳,故名”。相传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,曾把吴地茱萸带到了日本,以后日本也有培育种植,但远不及中国出产的质量上乘。


     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,元代时到过中国,他在《行纪》中写到苏州,说:“此城亦有文士、医师甚众。”还说:“此城附近山中饶有大黄,并有姜,其数之多,物搦齐亚钱一枚可购六十磅。”可见这两味常用的中医药物在苏州落户,也有很久远的历史了。


     苏州有良好的自然条件,地产药材资源相当丰富,四小药材(小草药、小花果、小动物、小矿物)盛名于世。此外还有苏薄荷、醉仙桃、九空子、佛耳草、挂金灯、卷柏、穹隆术、灯心草、枳壳、青皮、芦根、荷叶、绿梅花、芡实、香橼、蜈蚣、地龙、乌梢蛇、珍珠等吴地药材。就是玫瑰花也有“苏地色香俱足,服之方能有效”的声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