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不少人总被小毛病困扰:明明没干什么却浑身乏力,吃点东西就腹胀反酸,天气一冷就频繁腹泻,甚至反复长痘、免疫力下降……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,在中医眼里可能都指向同一个根源 —— 脾胃失调。
脾胃失调和现代人不良饮食习惯密不可分!
· 有人为了控制热量,不吃主食,三餐只靠水果、鸡胸肉勉强填肚子;
· 也有人因工作繁忙,三餐不定时,经常很晚才吃,匆忙扒几口油腻的外卖,就算一餐。
· 还有人下班后想好好犒劳自己,点一杯冰奶茶,吃一顿热辣的烤肉或火锅,边看手机边进食,不知不觉就吃多了、吃晚了……
过于丰盛的晚餐
会消耗你的阳气
传统养生倡导,春生夏长秋收冬藏,秋冬是藏阳的季节,但是长期不合理的晚饭,在一次次的损伤阳气!
夜晚是阳气收敛、准备归根的时候。晚饭吃得太多、太晚、太油腻,就等于把本该休息的阳气硬生生“喊起来加班”。每晚如此恶性循环,阳气永远充不满电,人也越来越虚。
一顿看似丰盛的晚餐,虽然能抚慰一天的疲惫,却也给脾胃带来了巨大负担。脾胃“加班运作”,导致阳气不能归根,困阻在中焦。
中医讲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,阳气被饮食扰动,不能顺利入阴,晚上就睡不踏实,白天自然精神不济。
晚饭要避开这5种食物
1、太烫的食物
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,就是一定要“趁热吃”,“多喝热水”。但今天要颠覆这个观念,过烫的食物不仅不养脾胃,反而容易伤脾胃。
你想一块潮汕牛肉或者毛肚,用开水烫一下就变色熟了。如果这是我们的脾胃呢?烫一下就变熟,多可怕!
《国际癌症杂志》有研究:长期吃烫食的人患食道癌的风险是其他人的近两倍。
食道黏膜十分脆弱,在接触到65℃左右较高温的食物时,就会使得黏膜受到轻度灼伤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中有明确建议:喝水的温度不宜过高,人体口腔和食管表面黏膜的温度一般为36.5~37.2℃,建议饮用水的适宜温度是10~40℃。
所以,吃饭的时候既不能过凉,也不要过烫,而是吃温的。刚煮好的食物,不要马上就吃,最好先放3~5分钟再食用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!
2、汤泡饭
“汤泡饭好咽又省事,不用炒菜也能吃两碗”,这是很多人晚餐的偷懒选择。
可这种吃法,其实是在“折腾”脾胃。一方面,米饭被汤泡软,很多人不仔细嚼就吞下去,加重脾胃负担,易造成积食;另一方面,汤水会稀释胃酸,消化效率大打折扣。
晚上脾胃功能本来就不如白天,哪经得起这样折腾?长期这么吃,脾胃只会越来越虚。
3、把水果当晚饭
“想减肥,晚上只吃水果,低卡又健康”——这是很多人的误区。事实上,长期这么吃,不仅瘦不下来,还容易把脾胃“冻坏”。
大多数水果性寒凉,而脾胃“喜温怕寒”。长期用寒凉水果当晚餐,等于给脾阳“泼冷水”,逐渐损耗阳气。
脾阳虚弱,消化能力下降,水果无法有效转化气血,反而变成“痰湿”堆积体内——不仅瘦不了,还可能虚胖、水肿,甚至出现掉发、脸色苍白、手脚冰凉,女性还可能月经推迟、量少。
4、“两高”食物
如今“四高”的人(高血脂、高胆固醇、高血糖、高尿酸)越来越多,往往是晚餐太“好”惹的祸。这里的“好”,指的是油腻、甜腻的“重口味食物”。
一类是高油食物:如肥肉、动物内脏、炸鸡、烤串、红烧肉等,这些脂肪需要脾胃花3~4小时消化,晚上吃多,脾胃就得“熬夜加班”,长期易功能失调;
另一类是高糖食物:如蛋糕、奶茶、糖果、果汁等,添加糖难消化,还会让脾胃“生湿”——中医认为“甘能生湿”,湿邪缠身,容易痰多、苔厚、口臭,还会悄悄发胖。
5、辛辣食物
辛辣食物带来的刺激感,能让人食欲大开,也有很多现代研究证实,辣椒素有助于保护血管、延缓衰老。
但晚上是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的时候,吃辛辣食物如同“给快熄的火泼油”,会让阳气躁动,既伤阴又影响睡眠,导致失眠多梦,第二天没精神。
除此之外,晚上还有很多要调整的吃饭习惯,比如——
不要边吃饭边喝汤
每餐七分饱,不要过饱
吃饭细嚼慢咽,不要说话
不要吃完饭就立刻躺下
不要边吃饭边玩手机
……
这些都是可以帮助我们调好脾胃,帮助阳气顺势归根。
脾胃调理是一个“慢功夫”,不会立竿见影。如果只是偶尔腹胀、食欲不振,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,一般1-2 周,就能明显感觉到消化变好了、精力更足了。
但如果长期有胃痛、慢性腹泻、老胃病等问题,建议及时找中医师辨证调理!秋冬季节,滋补膏方在调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,也很适合脾胃不好的人!
好消息,本周六上午,李良济膏方节相城店专场将再次温暖启幕!此次膏方节特别邀请多位名医专家现场义诊,可为您望闻问切辨证开方,开具秋冬调养膏方!
秋冬调养选膏方,除了脾胃不好、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之外,亚健康人、中老年人群、女性人群、办公人群和术后病后人群,都可以报名膏方义诊,让名医专家为您辨证开膏方!
本周六上午,相城店膏方节现场,除了名医义诊,还有免费的推拿,中医CT,幸运抽奖、养生滋补好物全城6折起特惠!
冬天将至,这个周六相约相城店,开具调补膏方、选购健康滋补好物,为冬季进补做足准备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