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潮来袭,最低气温跌至2℃!3个食疗方2个小技巧,帮你补阳暖全身,抵御断崖式降温
2025-11-17 17:48:09




图片


昨天苏州还暖得像初夏,满大街穿短袖的人们,忽如一夜寒风至,今天满城尽穿小棉袄。这次的寒潮说来就来,自北方向南方一路横冲直撞,彻底将节奏代入了初冬的寒冷!


根据天气预报,这场寒潮将持续发力,预计未来一周,苏州也多晴好天气,但受寒潮影响,气温偏低!



突然降温后,你是否感觉手脚冰凉难回暖,很容易受凉感冒?其实,这都是身体在寒冷侵袭下发出的“抗议信号”!


接下来,就为大家深度揭秘保暖要护好的3个关键部位,还有超实用的食疗养生秘籍,让你轻松抵御寒潮,温暖过冬!


护好3个部位

全身都会暖


很多人一降温就裹成“粽子”,但其实保暖也讲究“精准打击”,重点护住这几个“阳气枢机”部位,比穿三件棉袄还管用!


• 腰腹:肾的“小棉袄”


中医常说“腰为肾之府”,肾是一身阳气的“发动机”。腰腹受凉,就像给发动机浇冷水,整个人都暖不起来。建议穿件带腰封的马甲,或者把秋裤往上提一提,盖住腰眼,哪怕穿得少点也不冷。


• 脖子:阳气的“必经路”


脖子后面的大椎穴,是“诸阳之会”,所有阳气运行都汇聚于此。冷风一吹,阳气就被“堵”住了,头痛、感冒立马找上门。所以出门记得围条围巾,不必太厚,能挡住后颈的风邪即可,这比戴帽子还重要。


• 双脚:寒气的“入口”


“寒从脚下起”真不是瞎说!足底的涌泉穴直通脏腑,光脚踩凉地板、穿露脚踝的鞋,寒气便能直接钻进肚子里,轻则腹痛腹泻,重则寒气停留体内,体虚易病。


白天用鞋袜做好足部保暖,晚上用40℃左右的温水泡泡脚,加3片生姜、1小段艾草,泡到脚面发红,全身都暖洋洋的。


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李良济的泡脚方,撕开一袋投入沸水10分钟,然后兑入凉水至温热即可泡脚。


图片

▲点击图片可线上选购 广告


吃对3碗“暖身汤”

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


气温一降就打喷嚏、鼻塞,关节遇风就酸胀,明明穿得比别人多,手脚却总像揣着块冰……小心,这可能是 “寒邪”在悄悄作祟!


中医认为,“寒为阴邪”,其特点是收引凝滞。寒邪一找上门,体内阳气就像被切断了的暖气,温煦功能直接 “罢工”。


别慌!不用靠硬扛,这3款中医食疗方,帮你精准补阳气、通气血,抗寒驱邪、温暖过冬!


1、益气补血——当归生姜羊肉汤


材料:当归50克,羊肉500克,生姜60克,黄酒50毫升,葱30克,食盐适量。


做法:

①先将羊肉剔去筋膜,放入开水锅中略烫,除去血水后捞出,切片备用。

②当归洗净,用清水浸软,切片备用。生姜洗净,切片备用。

③当归、生姜、葱、羊肉一起放入砂锅中,加入清水、黄酒,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,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。


寒潮带来大降温,此时人体宜适当进补,以抵抗寒邪!此时炖羊肉、炖鸡、炖排骨,为您推荐李良济的当归黄芪煲汤料!


图片

▲点击图片即可选购  广告


这一包里面含有当归、黄芪、枸杞子、山药、莲子、大枣、甘草等多味食材,科学配比,一包炖一锅,美味又健康!


寒冬暖养正当时,现在选购还有58元3袋的优惠活动,蛹虫草茶树菇杂菌煲汤料、五指毛桃红枣煲汤料等多款可以任意组合,点击即可查看选购哦~


▲左右滑动查看选购更多煲汤料  广告


2、安神散寒——香橙肉桂茶


材料:橙子1个,红茶10克,肉桂10克,冰糖适量。


做法:①锅中加入1000ml清水煮沸后,熄火,加入红茶叶焖焗5~10分钟。隔渣,取红茶汁。

②用盐将橙子表皮清洗干净,切成约2cm厚的薄片。

③将切片的橙子、冰糖、红茶汁加入至锅中,小火煮15分。

④关火后加入肉桂焗泡约10分钟至出味,即可饮用。


3、润肺健脾——山药百合粥


材料:鲜山药100克,干百合20克或鲜百合30克),大米50克,枸杞适量,冰糖少许(可选)。


做法:①干百合提前温水泡发,山药去皮切块。

②大米淘净,与山药、百合一同入锅,加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至粥稠、食材软烂。

③出锅前5分钟加枸杞和冰糖调味。



做对2个小动作

让阳气“跑”起来


降温天总待在屋里不动,便会觉得越来越冷!试试这两个简单的小动作,在家就能做,让阳气流通起来。


• 八段锦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 


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从身体两侧慢慢举过头顶,掌心向上,手指交叉,轻轻向上拉伸,同时抬头挺胸,保持5秒再放下,重复10次。这个动作能打开全身经络,阳气一上来,立马不冷了。


• 靠墙站5分钟


后背贴墙,脚跟离墙10厘米,双手自然下垂,挺胸收腹,后脑勺也贴墙。每天站5分钟,不仅能纠正体态,还能让气血顺畅,比散步还能“生阳”,站完浑身都热乎乎的。


这波降温将持续到这周五,此时防寒保暖很关键,这几个护体小妙招,驱寒祛邪、扶助阳气,你也快来试试是吧!





* 本文参考养生中国、浙江省中医院钱塘健康管理中心等资料。

* 本条微信内容部分图片效果由AI制作生成。